我國每年產生的農業廢棄物約30多億噸,這些物質主要來源于土壤,其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物、大量和中微量元素,如不合理利用會嚴重污染種養殖環境,科學利用則會對清潔生產和土壤環境恢復起到促進作用。
近年來,隨著畜牧養殖業的北移,種植養殖業的有機結合,即區域生態循環農業的健康發展問題,也在遼寧逐漸凸顯出來。而中國科學院沈陽生態應用研究所多年來利用雄厚的農業微生物學基礎,開展畜禽糞便、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肥料化利用工作。“近十年來,我們在國內40余家企業進行畜禽糞便肥料化利用技術服務工作,累計資源化利用畜禽糞便800萬立方米,生產有機肥料及相關產品370萬噸,在化肥農藥‘雙減’和土壤有機質提升方面起到了促進作用。”該所高級工程師江志陽說。
自2016年開始,沈陽生態所與遼寧省農委一起研究區域生態循環農業的模式,目前已建立了適合我國北方地區的實施方式:以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為核心的廢棄物資源化模式,即農作物秸稈飼料化技術模式。
農作物秸稈飼料化模式就是利用飼料顆粒機將廢棄物秸稈進行加工,成為牛羊愛吃的飼料。這種飼料營養價值高,不含有害物質,并且為養殖戶節約了成本,一舉多得。
近兩年來,畜禽糞便、秸稈、農產品加工剩余物等農業廢棄物資源的循環利用率達到100%,大田作物使用畜禽糞便和秸稈等有機肥氮替代化肥氮達30%以上;農產品增值10%以上,農民增收10%以上,實現了資源節約、生產清潔、循環利用、產品安全。